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華聲在線1月1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戴鵬)“輸入企業名稱,立即跳出數據分析。如果兩條曲線高度持平,說明企業產污、治污設備運行正常。”1月15日,株洲市“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改革成果匯報會上,工作人員演示該平臺4.0版本。據悉,這是目前全國最先進的技術方案。株洲是工業大市,現有市場主體31.3萬戶,其中部分企業生產過程對大氣、水體環境影響較大,監管也較難。該市環保部門過去主要靠巡查抽查“海底撈針”,以及群眾舉報“貓捉老鼠”。日常巡查,每名執法隊員負責監管的企業多達2386家。
人管不過來,數據來管行不行?2017年10月,株洲在全省率先建設“互聯網+”技術監控污染物治理設施項目,并持續迭代升級。目前,該市推出了“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4.0版本,疊加省市電力數據、環保設施監控、生態環境移動執法和督辦等多數據平臺技術方案。
株洲市委改革辦副主任張旭介紹,4.0版本通過在企業污染治理設施上安裝智能監控設備,對企業環保設施用電量進行24小時監控,一旦企業環保設備用電特征與生產設備用電特征不匹配,平臺便會自動報警。電力數據“云端查”,治污設備“線上盯”,環境執法“及時管”。株洲“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4.0版本運行后,生態環境部門依靠大數據這只“天眼”,對企業治污設施運行情況了如指掌。目前,株洲已在317家重點企業污染治理設施上安裝了337套智能監控設備,基本實現重點污染企業智能監控全覆蓋。2020年,株洲市處置的環境違法企業只有2017年的29%,群眾投訴只有2016年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