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如果說表面的光鮮亮麗映射出城市的風貌,是一個城市的“面子”的話, 那么埋于地下的基礎設施則是一個城市的“里子”。 地上車水馬龍,地下管廊內管線林立,并源源不斷輸送著水、電、氣、熱等能源,它們就是城市的“生命線”。 地下綜合管廊,就是在地下開辟一個空間,讓原來在地上或者架空的電力、通訊、自來水、排水、燃氣等各種管線,“住”在一起,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維護管理。 目前,全市實施的地下綜合管廊總長約100·61公里,今后首府繼續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逐步推進綜合管廊的建設和應用。 “生命線”有了“VIP通道” 電力、通信、燃氣……城市管線布設,時常面臨兩難:架在空中,街道上方是難看的“蜘蛛網”;埋入地下,易腐蝕,維修不便。而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正在慢慢解決這些問題。烏魯木齊地下綜合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管廊公司)副總經理劉剛說,公司建設、運營、管理的綜合管廊長86.86公里。其中蘇州路西延、艾丁湖路、衛星路、新醫路西延4條綜合管廊已投入使用,全長12.63公里。 出租車司機張寶林說:“現在行駛在經開區(頭屯河區)這邊,明顯感覺到道路中間少有窨井蓋,路邊也看不見電線桿了。 ” 從外觀看,艾丁湖路地下綜合管廊跟地下通道類似,布設著大小不一的綜合管廊入口、投料口、通風口。2020年 12月11日,記者戴上安全帽、反光服跟隨管廊公司工作人員從入口拾階而下,發現地下共有三層,空間十分開闊,絲毫沒有憋悶的感覺,相比零下十幾度的地上要暖和一些。
管廊公司運營管理部技術員涂志恒說:“冬天的溫度大概25攝氏度,這里有自然通風及機械通風系統。” 在地下7米的空間內,3620米長的綜合艙兩旁的管道支架密集而整齊地排列著,上面分別標注著“中水支架”“通信支架”等標識牌。中間的空間能容兩人同時通過。兩側各有一排混凝土結構的支墩,兩根直徑70厘米的白色熱力管固定在支墩上。 管廊公司運營管理部副經理劉義珍說:“我們會根據管線的不同類別,將他們分別安排進不同的艙。 比如天然氣和高壓電纜安全等級比較高,單獨設置了燃氣艙和電力艙。綜合艙就比較寬一些,可以敷設熱力、給水、中水等管線。目前艾丁湖路地下管廊已經入廊12家入廊管線單位。” 地下綜合管廊投入運營后,這些管線的維護全在管廊中進行,地面預留的人員出入口、坡道和吊裝口,可供人、機械設備、物進出;各類逃生口、排風口等可確保管廊的安全運維;各類管線的接駁口,能滿足各類用戶的不同需求。 地下管廊設置“智慧大腦” 當記者剛進入3610米長的蘇州路西延地下管廊內,管廊墻壁紅色報警器開始閃爍。劉義珍解釋,一旦有人進入地下管廊,便會自動報警。 電力艙上方架設了三根10千伏的電纜,外面套了一層高絕緣阻燃的“黑皮外套”。電纜四周的管道支架上布置一種藍色電線。 “這是什么?”涂志恒說:“這是感溫光纖,可以實時感受到周圍電纜的溫度,一旦過高,也會及時報警。我們便會立即過來巡查維護。每隔100多米, 墻壁上掛了一個黃色的電話。維修人員馬合沙提·塔依甫江介紹,這是專用電話,地下沒有信號,維修人員便通過專用電話聯系。 管廊上方裝有甲烷、硫化氫、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探測器、溫濕度監測儀、煙霧監測儀、手動報警器等。 地下管廊內的一切情況,都可通過儀器進行遠程監控 。 在九家灣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可實時查看監控視頻、環境信息, 對管廊內照明、風機、水泵、電子井蓋等設備的管理達到了可視化和智能化,可全面、準確掌握管廊內環境狀況,預測、分析附屬設備及管線的運行趨勢,確保管廊安全穩定運行。 劉剛說,公司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了綜合管廊的智能、協同、高效和規范化管理,提高綜合管廊安全運行、科學管理和社會服務水平。 馬合沙提·塔依甫江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管線、設備打交道,每個“成員”的工作狀態全都顯示在監控室的大屏幕上,哪個“成員”一旦“生病”,監控終端馬上就能顯示出病癥的級別和位置,他也可以按圖索驥直達“病灶”。 馬合沙提·塔依甫江說:“每天還會用專業設備對每個角落進行巡檢,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任何故障。 ”
地下管廊內,每走200多米就可以看到一個小門。據悉,燃氣艙和電力艙每200米為一防火分區,兩端設置防火門, 管廊內防火門為常閉狀態,一旦發生火災,管廊艙室內的防火門會立即關閉,同時艙室頂部的高壓細水霧消防系統會啟動滅火,防止火勢蔓延。 “十四五”建設重在“連片成網” 記者看到,地下管廊有的設置三層,有的是兩層,寬窄不一。 劉義珍解釋,地下綜合管廊就像一個地下交通網,管廊之間成網成片,縱橫交錯,從一個點出發就能達到其他的點,這個交通網既有一條條路,還有路與路的交叉口,更有“立交橋”,讓管廊之間立交互通。 地下綜合管廊雖然可以根治“馬路拉鏈”,但建設時仍需開挖地面,在老城區很難放開手腳。從目前烏魯木齊正在實施的地下綜合管廊工程項目來看,主要分布于高鐵片區、城北片區、河馬泉新區、臨空經濟區等區域。“十四五”時期將更加側重管廊之間的連通,成網成片,覆蓋面更廣,功能更強,才能發揮更大效應。作為拓展新城區、轉換發展動能重點區域的河馬泉新區,目前正綜合統籌地下管廊、地面道路、地上綠化帶、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切實把高質量發展貫穿到新區規劃建設管理的各領域、各環節、全過程。 市建設局(人防辦)重點項目建設科科長翟國華說:“目前河馬泉新區已建設了6條綜合管廊。新區的市政工程在整體規劃、勘查、設計、建設等環節上都是統籌考慮,先地下再地上,多部門分工協作。 ” 綜合管廊成網成片,才能形成規模效應。劉剛坦言,地下綜合管廊是百年工程,必然離不開前期的科學規劃,因開發建設投資大、成本高必須做到建管并重。應充分考慮區域開發與改造時公用設施容量的預期需要,以及各類管線單位中遠期規劃建設需求。 如正在建設城北主干道綜合管廊是連接高鐵片區管廊與城北片區管廊的主要通道。同時也是連接烏魯木齊管廊區域系統的干線管廊,在發揮全市管廊系統的整體功能上將起到重要作用。而東進場高架道路綜合管廊建成后將服務于機場片區,與正在建設的城北主干道管廊、安寧渠路等管廊形成規模較大的綜合管廊系統。 烏魯木齊市將堅持因地制宜、遠近兼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穩步推進綜合管廊的建設,及規范運維管理,提高城市保障供給能力和城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