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智能機器人在隧道中來回穿梭,監視器大屏顯示著各類數據,通過智能動態分析,實現隧道檢測、監控、預警三位一體。”21日,由國網寧波供電公司設計院總承包的省內首例 “超大直徑、超長距離、雙S型”智能電纜隧道——220千伏潘橋電纜隧道,通過地方政府及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驗收,該隧道工程將于今年9月底投產。
據介紹,潘橋電纜隧道全長約2090米,直徑4米,為了平面避讓高壓鐵塔及基礎、橋梁橋樁,斷面避讓軌道交通、各市政管線等諸多控制構筑物,創新運用了省內首例“超大直徑、超長距離、雙S型”曲線頂管技術,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為保證管節穿行地下“蜘蛛網”時不跑偏,國網寧波供電公司設計院對頂管機的所處位置與管道設計軸線進行不間斷檢測,同時輔以人工測量進行復合,保證頂管隧道的精確度。此外,該公司還通過采用泥水平衡頂管機、優化觸變泥漿配比、中繼接力技術等為頂管貫通提供關鍵技術保障,展現了應對富水軟土地層頂管施工技術方面的顯著實力,為工程投運奠定了堅實基礎。
“隧道穿越軌道交通,有一種穿針引線的感覺。”隧道設計負責人金啟海說道。220千伏潘橋隧道結構呈正交上跨地鐵4號線,隧道結構與地鐵盾構區豎向最小凈距3.1米,交叉施工距離近,風險難度高。為確保監測精度達到0.1毫米,設計院項目部對隧道施工實施24小時跟蹤監測,并實時與地鐵運營單位內部監測進行數據對比,及時糾偏,確保雙方施工安全。
地下隧道,防臺防汛能力尤為重要,為此,電纜隧道配備了智能水位監測報警系統。作為防汛系統中的“硬核”力量,該系統對于積水水位信息進行實時監測,當達到預警水位能自動報警,為電纜隧道應急疏導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同時配備相應排水設施,報警后自動觸發排水裝置進行排水,有效防汛防臺,保障群眾用電安全。
“潘橋隧道中布置了溫度、濕度、可燃有毒氣體等各類感知設備和智能巡檢機器人、電子井蓋系統等高精尖設備,異常事故反應處置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該項目負責人龐紅旗介紹。目前地下電纜隧道仍舊依賴人工檢查或少量自動化設備,存在速度慢、效率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