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向世界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而在“十四五”規劃中,也把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為了重要目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數字經濟應當在這個過程中有所作為。那么,數字經濟究竟如何助力減碳,幫助“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呢?要明白這點,我們就需要首先了解一下減碳的基本邏輯。
減增量和壓存量:減碳的兩條路
從技術細節上看,減碳是非常復雜的工作,但從本質上看,它的原理卻相對簡單。我們知道,如果想要放干水池里面的水,那么需要做的事情有兩件,一是要關掉水龍頭,讓新的水不再流進來;二是要打開閥門,讓積攢的水流走。一樣的道理,如果要想讓大氣中的碳氧化物含量減下來,那么一方面就要“控增量”,減少碳氧化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則要“壓存量”,把大氣中存在的碳氧化物吸收回來。
要“減增量”,思路大致上有三條:第一條思路是減少不必要的活動,通過控制活動來減排。第二條思路是對能耗進行更為合理的安排。這主要指通過技術的手段,讓經濟活動變得更有效率,使得單位產出的耗能變得更低。第三條思路則是改變能源結構,讓每單位能耗的碳排放變得更低。這一點,主要通過用核能、風能等新能源來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來實現。
要“壓存量”,思路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增加植被種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另一種則是現在被各界討論比較多的CCUS技術。所謂CCUS,是“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的簡稱。這種技術運用物理和化學的手段,在化石燃料燃燒前后,對其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清洗分離、精準捕獲,然后將其重新加以利用,或者壓縮成液態,然后封存進地下、海底等位置,阻止其直接進入大氣層。
明白了減碳的基本邏輯,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探討數字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揮的作用了。
用數字經濟實現“控增量”
在“控增量”的三條思路中,數字經濟在前兩條都可以大有作為。首先,數字經濟可以幫助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活動。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很多原本在線下進行的活動都可以在線上進行,這就可以將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大幅減少。例如,過去我們要舉辦會議,都會選擇線下進行。所有的與會人員趕到同一個地方,中間的交通就會產生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如果使用在線會議系統,相應的碳排放則會降到很低的程度。其次,數字經濟有助于實現能源的優化利用。通過引進新的技術,數字經濟可以實現單位能耗的有效降低,從而實現碳排放的減少。這種效應表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數字企業本身正在積極利用新技術優化能源消耗。事實上,數字經濟企業本身就是耗能大戶,如果它們可以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那由此產生的減排效果是十分可觀的。以數據中心為例,2010年時全世界數據中心的耗電總量就達到了1988億度,約為當年全球耗電總量的1%~1.5%,因而如果可以減少數據中心耗電,就可以有效實現碳減排。目前,全球各大數字經濟企業都正在積極致力于推進數據中心的節能減排。例如,有的數字經濟企業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中心的能耗進行了優化,由此降低了30%的耗能;并且還積極推進用氫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作為其數據中心的主要能源。顯然,這些努力對于實現減排都是大有幫助的。
第二個層面,是數字企業可以將自己的技術能力輸出,助力其他行業優化能源消耗。舉例來說,水泥生產的能耗大約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耗的2%,而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占到了全球碳排放量的5%。在水泥的總成本中,有60%都是能源成本。如果可以優化其耗能,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該行業的生產成本,提升該行業的利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碳排放。目前,已經有不少水泥企業開始引入數字能力,優化能源消耗。例如,國內某水泥廠通過APC系統優化參數,就使熟料標準煤耗下降了1公斤以上,熟料工序電耗下降了0.7度/噸,其效果非常顯著。可以想象,如果可以用數字技術對各個耗能行業都進行類似的優化,那么其收效將會十分可觀。
第三個層面,是數字技術有助于推進碳交易市場的培育。碳交易是鼓勵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在碳交易市場上,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企業可以把節約下來的碳排放權額度賣給其他企業。通過對碳交易市場的培育,可以對企業提供有效激勵,鼓勵其節能減排行為。目前,很多地方已經對碳交易進行了不少嘗試,而各類數字技術的應用,顯然可以對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用數字經濟幫助“減存量”
除了幫助“控增量”外,數字經濟對于“減存量”也很有幫助。
首先,數字技術有助于提供相應的激勵,引導人們更多地植樹造林。“助推”理論指出,人的很多行為都會受到十分微小的動機的影響,因而只要對人的動機足夠了解,就可以通過十分微小的政策設計去引導人們的行為。應用數字技術,人們可以有效地利用設計助推政策,推進植樹造林。例如,網絡平臺推出的“種植森林”的活動,就是把人們的環保行為進行數字化積分,并用“種樹”這種形式進行了一個虛擬的呈現,最后在虛擬樹養成之后,再種植一棵真樹作為獎勵——整個產品在技術上并沒有什么革命性創新,在運作成本上也很低。但是,就是這么一款產品,所收到的社會效益卻很可觀。到2020年9月時,這種網絡虛擬“種樹”,森林造林超過了2.23億棵,造林面積超過了306萬畝。
其次,數字技術可以幫助資金向研發和應用碳捕獲、碳利用技術的企業流動,為其提供支撐。在當前條件下,碳捕獲和碳利用技術的成本很高,而經濟收益卻相對較小,對于企業,從事類似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并不合算。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采用了“綠色金融”或“可持續金融”,以更低成本的資金提供來鼓勵企業選擇使用低碳技術。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甄別金融服務的對象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在優惠政策的刺激之下,部分企業會假裝成“綠色”企業來騙取金融支持。而在應對類似的問題時,數字技術就可以派上用場。應用物聯網技術,金融機構可以很容易了解企業的經營參數,通過人工智能對獲取的大數據進行分析,金融機構可以直接勾畫出企業對碳捕獲和碳利用的程度。根據這些信息,它們就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把資金提供給那些真正致力于減排的“綠色”企業,而不會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企業所蒙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