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能源消費側高效化、減量化、電氣化,是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市場營銷貼近用能市場、服務渠道暢通高效等優勢,深化“供電+能效服務”,聚焦工業、建筑、交通、農業農村、居民生活等領域,在能源消費側全面推進電氣化和節能提效,為人們帶來更加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碳計量”“綠色交通網絡體系”“能源站” 智慧能源平臺賦能城市升級
更加智慧的用能服務,成為了未來城市落地科技、低碳、綠色發展理念的有力手段。
3月8日清早,江蘇省南京市中央商場副經理王雷像往常一樣打卡上班。他打開電腦,登錄江蘇能源云網平臺,中央商場碳排放量計算結果映入眼簾:“2021年度累計碳排放量達210.46萬千克,顯示為綠碼,較去年同比增長12.1%。”
點擊識別二維碼后,王雷很快收到了一份詳盡的能效賬單。這份賬單包括用能分析、電量分析、上下游產業鏈分析等9項內容,建議優化整改商場的溫度智能控制系統,并給出典型案例供參考。這些整改措施實行后,預計每年可為中央商場節省8.1%的費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2萬千克。
王雷收到的這份賬單,是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在“碳計量”業務場景中的最新探索。今年2月底,國網江蘇電力為入駐江蘇能源云網平臺的3000余家能效監測用戶,提供精準的碳排放量數據查詢,拓展用能診斷、能效提升、多能供應等綜合能源服務,引導客戶主動參與節能。
能效具體如何提升?以“碳計量”為例,它基于能源云網平臺接入的水、電、氣、熱、煤、油等實時數據,采用排放因子核算方法,計算分析用能單位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結果將和各地能耗強度控制目標對比,并以不同顏色的二維碼呈現,客戶一目了然。”國網江蘇電力營銷服務中心副主任左強說。
工業園區、大型公共建筑等領域對降本增效有著強烈需求。4月1日,國家電網發布《關于促進能源電力消費側“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2021年,國家電網將推進高壓客戶電能能效賬單覆蓋率至90%,綜合能效診斷報告服務客戶超過10萬戶;完成1450棟樓宇用能優化推廣應用,實現能效提升、需求響應功能接入省級智慧能源服務平臺。到2025年年末,高壓客戶能效公共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市場化服務轉化率達到5%。
“雙碳”目標指引下,城市交通也迎來了新的轉型期。《國家綜合立體交通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綠色集約,離不開公路交通、水上交通電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開發區三港農副產品配送公司,200平方米的屋頂上鋪滿了光伏板,屋內的智能控制平臺上清晰地顯示著光伏出力和充電樁運行情況。站內建有光伏系統、儲能系統和電動汽車充電樁,共同構成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
“白天光照充足,光伏電站給儲能裝置充電;夜間儲能裝置為電動汽車充電,提高整個電站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江蘇蘇州供電公司電動汽車運維專責李亞飛說。
據初步估算,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一年可發電6萬多千瓦時,相比之前使用燃油,每年每輛物流車可節省成本近5萬元。
不僅是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在公路交通方面,國家電網聚焦全國主干高速公路和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城際區域,深入推廣電動汽車快充、換電等技術,針對公交、物流、環衛、擺渡車等場景,加快推動專用電動車替代。在水上交通方面,國家電網加強長江岸電布局建設;在沿海、沿湖、沿運河地區,深入推廣岸基供電技術;加快船岸接插件國家標準的推廣普及,提高岸電設施通用性和利用率;深度參與固定航線、水上景區、港口公務等場景下的純電動船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