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碳中和目標為全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全面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契機,具有重要發展意義。中國擁有著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系統,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結構的比例約85%。因此,2060年碳中和的宏偉目標意味著中國龐大的能源系統將迎來全面的低碳轉型。四十年的轉型期很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中國經濟在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趨勢下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需要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各方面的深刻轉變,也將帶來相應的社會轉型成本。邁向碳中和的40年道路上充滿機遇和挑戰,國企應積極地盡早入局新能源及電動汽車產業,利用雄厚的國有資金和成熟的技術積累發揮后發優勢,成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下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目前中國擁有著全球最大的新能源電力市場和電動汽車市場。2019年新能源發電量超過兩萬億千瓦時,電動汽車產銷量也高居世界第一。但我們卻并未在這些戰略新興產業中發現太多國有企業的身影,民營企業仍然在新能源發電及電動汽車產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受益于國家強有力的財政補貼政策,由于民營企業在傳統化石能源領域機會很少,紛紛在全國布局新能源,主要是風電、光伏發電等項目,掀起了一波新能源發電裝機高潮,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爆發式、規模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電動汽車產銷量快速增長的背后驅動力也主要來源于民營汽車企業。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和盈利為核心目標的民營企業往往比國有企業更靈活和更有效率,因而在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中占據發展先機并快速擴大市場份額。能源國企在相關產業發展上則主要以大型示范項目為主,在產業系統性布局方面顯得較為遲滯。
能源國企作為目前中國化石能源的絕對主力供給者(估計82%以上),其全面低碳轉型的程度和速度是中國2060年達到碳中和承諾的關鍵。相較于民營企業,國企具備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成熟的能源技術積累等優勢。中國想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傳統能源國企必須做出承諾,盡快實現企業層面的碳中和。當然,企業全面低碳轉型的過程會伴隨著不小的成本和代價,能源國企會遇到強力鎖定的大量化石能源資產如何處置,固有的成熟生產模式如何改變、傳統業務板塊如何重新布局、相關就業人口如何轉移及安置等諸多棘手問題。所以,在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能源國企可能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從當下開始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生產比重,增加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向“凈零排放”目標邁進。
在政府的鼓勵下,傳統能源國企應該可以實現從化石能源企業向新能源企業的轉型,提升在新能源市場和電動汽車的競爭力。國企的深度參與和積極布局將營造良好的產業外部發展環境,為去補貼后發展略顯乏力的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提供更為廣闊的增量空間。在新能源及電動汽車領域,能源國企起步較晚卻存在后發優勢。能源國企可以發揮自身資本、技術和成本優勢,“集中力量干大事”,以行業領導者的姿態促進新能源發電、儲能、電動汽車產業更快速、更深入的融入未來低碳能源系統。同時,具備豐厚資金實力的國企能夠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穩定的市場預期,從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有助于加快推動供給側儲能、電池快充、電動汽車V2G等技術的創新和規模化應用。
中國政府需要鼓勵化石能源國企全面進行低碳戰略轉型,引導企業調整能源供給側結構,逐步弱化或剝離化石能源生產業務,將投資重點聚焦于新能源發電、儲能、電動汽車、綠氫等清潔能源領域。政府可以從法律法規制定和財稅政策激勵兩方面推動企業低碳轉型進程。一方面,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加強立法保障,督促國企盡快開展全面低碳轉型,并將國企的清潔低碳轉型列入國資委考核。另一方面,給予能源企業相應政策支持,采取市場化機制減少能源國企的轉型成本。例如,對于國企大規模投資建設的新能源及電動汽車產業給予適當稅收優惠,對國企積極研發示范的CCUS及綠氫等變革性低碳能源技術給予適度補貼,進一步提升和凸顯技術低碳競爭力。